斗六市梅林遺址簡介

地名沿革  梅林遺址調查發現的經過 梅林遺址的範圍及其文化內涵 
  梅林遺址的重要性
結論 圖片 陶器與石器

(參)梅林遺址的範圍及其文化內涵研究大概

由高工局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路權內梅林遺址發掘由自然科學博物館主任何傳坤教授負責招集開挖。因為梅林遺址路權內文化內涵資料尚未正式對外發佈,因此筆者是根據報載(聯合報88年6月2日17版)梅林遺址路權內開挖工作,自民國八十八年四月至六月底,出土的文化遺物內涵包含細繩紋紅陶文化、營埔文化等兩個文化層。年代大約一千五百年至三千五百年,所發現大量的遺物,包括陶器和石器;陶器有陶片、陶把、陶環陶蓋鈕等;其中陶蓋鈕形式多樣化,有四方形、長方形、馬鞍形;石器有打製斧鋤形器打製石片器、打製砥石、磨製矛鏃形器、網墜等。

由這些文化遺物顯示梅林文化中有打獵、捕魚等行為,研判打製石片器是供收割稻米、小米之用。出土文物目前暫時放置時放置自然科學博物館,以後再做熱釋光鑑測及碳十四分析年代,並由教育部指定保存機構收藏。

由雲林縣政府委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陳木杉與中研院劉益昌教授共同主持梅林遺址的範圍及文化內涵的發掘,經  由地主林焜輪、林養、林顯忠等人的同意,發掘的工作由民國八十八年六月起至十月底結束,在果園及梅林營區內共挖掘面積2x2M大小 17個探坑

 第一階段在林焜輪、林養、林顯忠等果園內共挖四個2x2M(TP1、TP2、TP3、TP4)探坑,並於九月二十一日提出斗六梅林遺址內涵範圍研究計劃期中報告,根據期中報告的內容,得知研究計畫詳細紀錄的研究項目,包括研究緣起、遺址研究沿革、研究前的理解、研究的目的與方法、工作進度(田野調查、田野試掘、地層堆積與文化現象)、室內整理與分析,其中並詳細記載文化遺物陶器與石器。

  根據目前的調查資料,已經大致可確認遺址範圍,包括海拔125公尺至95公尺之間的緩坡面,但是文化層在地下的分佈範圍和是否有營埔文化的文化層?仍須進一步確認,均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雖然年代鑑定尚未得到結果,但從遺物與台灣其他地區遺址比較,梅林遺址大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偏晚,與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期的文化必然相關,斗六丘陵地區文化發展而言,好像與八卦山區、濁水溪中游地區關係密切,是介於臺灣中部與南部之間,也是介於平原與山區之間的關係,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義(劉益昌陳木杉1999)。    

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一日又提出斗六梅林遺址內涵範圍研究計畫梅林營區部分簡報:為確定梅林史前遺址內涵範圍,並了解遺址的內涵及層位堆積情形,計畫在梅林營區操場北、西、南三側進行三個(TP5、TP6、TP7)2x2M探坑發掘,經與國防部及陸軍總部協調後決定發掘,自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至十月五日止完成梅林營區發掘工作。

    探坑發掘採人工層位方法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遺物,除TP7探坑疑似已被大水沖刷破壞或遭整地破壞之外,其他兩坑之史前文化遺物十分豐富,計有陶器和石器;陶器有陶片、陶把、陶環、陶蓋鈕、陶紡輪等;石器有打製錛鋤形器、打製斧鋤形器、打製石片器、打製砥石、打製石錘、打製石支腳、磨製錛鑿形器、磨製矛鏃形器、網墜等(劉益昌陳木杉1999)。    (斗六市梅林遺址TP8至TP17探坑的內涵範圍研究計畫內容,目前正進行實驗室分析工作,包括陶器分析、石器分析、碳十四定年分析等,將於民國八十九年二月底之前作期末報告時,將由劉益昌、陳木杉兩位教授再提出更詳細的研究結果。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