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市梅林遺址簡介

地名沿革  梅林遺址調查發現的經過 梅林遺址的範圍及其文化內涵 
  梅林遺址的重要性
結論 圖片 陶器與石器

(一)斗六門社文獻資料 

    平埔族在台灣島生活的歷史相當的長,到處都有留下他們的足跡。斗六就係以平埔族斗六門社來命名。斗六門社在很早就有留下歷史文獻資料了。在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中就有留下其戶口資料。

     

村落名 備考 1647年 1648年 1650年 1654年 1655年 1656年
Balauala 82(27) 72(27)
Dovaha 別名Talack 317(93) 305(100) 379(122) 323(113) 396(120) 512(161)
Arrissangh 別名Talack Bajen 316(108) 280(88) 175(66) 142(40)

 註:括弧內為戶數,括弧外為人口數。

     本表節自中村孝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

      (台灣風物44卷期,1994年3月)

斗六著名史家鄭津梁氏即認為「Talack」為斗六門的閩語譯音,「Arrissangh」即指通稱的柴裡社。(見其<斗六滄桑(一)>)「Dovaha」則是東和(今斗六市成功路過外環路),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街市>:

 東和街,在縣城東門,俗名番社。

    至今當地還留有「番仔溝」的地名。至於「Balauala」則相當難以解說,如以音譯來猜測有可能是「高仔林」(今古坑鄉高林村),也有可能是「內林」[今斗六市梅林里]。

 斗六門社以往的研究皆以為是現今的柴裡(今斗六市三光里)為其族群聚居地。然而一些相關的資料則顯示現今柴裡並非這個族群的原居地。如陳夢林,《諸羅縣志》(雜記志.外紀)之記載: 

 相傳斗六門舊有番長,能占休咎;善射,日率諸番出捕鹿。諸番苦焉,共謀殺之;血滴水草,草為之赤。社草皆赤,諸番悉以疫死,無瞧類。今斗六門之番,皆他社來居者也。

 而這個族群從何而來也有一些記載。黃墩敬,《台海使槎錄.番俗六考》<北路諸羅番>:

 斗六門舊社去柴襄十餘里,大山之麓,數被野番侵殺,後乃移出。

以此敘述推測,現可能有兩個地方是值得懷疑的。一為今古坑鄉尖山坑。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山)有如此記載:

  尖山坑山,在縣治東南十一里,山下有王爺廟,並歸化熟番十餘戶。

  另一則為今斗六市梅林湖山地區。現今存放於潮山寺右側的(重修湖山巖)其碑文郎有記載:

于雍正三年,墾主林克明同柴裡社業戶大茄臘等,擇地湖山巖,卜吉興工,建立廟宇。

由碑文內容中可以看出平埔族在梅湖(梅林湖山)地區活動的時間甚早,而且還擁有過大片的約土地。

近來陸續在梅湖地區發現的考古遺址,也一直顯示梅湖地區正是台灣原住民的活動範圍之一。此次中二高開挖出的遺址地點若與其他發現遺址的地點連結起來,梅湖地區遺址的範圍實在是相當遼闊的,在雲林地區顯然是唯一的,台灣來講也屬少見;再如上其可能曾經是平埔族斗六門社的聚居地,所以其重要性是不容懷疑的,也正是值得我們大家來妥善規劃保護的!